返回上一页

服务范围

取消

什么是食品无麸质认证?食品无麸质认证需要哪些原料检测?

时间:2025-07-17       浏览:232次
        食品无麸质认证简介
        食品无麸质认证,是现代食品行业中意义重大的认证制度,旨在保障食品符合无麸质的严格标准,为特定消费群体提供安全饮食。麸质在小麦、大麦等谷物中广泛存在,对于普通消费者是日常饮食成分,但对于麸质不耐受人群和相关疾病患者却是健康隐患。认证从原料采购开始,企业要仔细甄别原料,确保无麸质,并建立可靠的原料溯源体系。生产过程中,企业要合理规划车间,采用专用设备或严格执行清洁程序,防止交叉污染,同时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。产品完成后,必须经专业检测机构严格检测,麸质含量符合极低标准才能获得认证,为消费者健康和食品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
        无麸质认证的原料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        1.明确含麸质原料种类
        首先要明确含麸质的原料种类。麸质主要存在于小麦、大麦、黑麦及其杂交品种中,比如小麦中的硬质小麦、软质小麦,大麦中的青稞、麦芽,黑麦及其加工制品等,这些原料本身天然含麸质,属于明确需要规避的类别。此外,一些由这些谷物加工而成的原料,如小麦粉、大麦粉、黑麦粉、麦芽糊精(若来源于含麸质谷物)、小麦淀粉(未经过脱麸处理的)等,也可能含麸质,需要重点关注。
        2.核查原料成分和来源证明
        对于采购的原料,需向供应商索取详细的成分表和无麸质声明,明确原料是否含有或可能接触含麸质成分。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料的检测报告,确认麸质含量是否符合目标认证标准(如低于20ppm)。对于复合原料或加工原料,要特别注意其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含麸质原料,或是否与含麸质原料共用生产线导致交叉污染,比如某些调味料、添加剂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接触麸质,需通过供应商确认生产环境的隔离情况。
        3.进行风险评估和检测验证

        对于来源不明确或存在疑问的原料,企业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麸质含量检测,通过专业检测手段(如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)确认实际麸质残留量。同时,评估原料在运输、储存过程中是否存在交叉污染风险,比如运输车辆是否曾装载过含麸质原料,储存仓库是否与含麸质原料混放,需建立相应的隔离和清洁措施,避免原料在接收前受到污染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4.建立原料溯源和分类管理体系
        对所有原料进行分类登记,明确标注是否为无麸质原料,建立原料台账,记录供应商信息、批次、检测结果等,确保每批原料的可追溯性。对于高风险原料(如可能混入麸质的谷物类原料),要制定更严格的验收标准和检测频率,而对于天然无麸质原料(如大米、玉米、豆类等),也需确认其种植、加工过程未接触含麸质谷物。
        5.梳理原料相关文件记录
        整理供应商资质文件、原料成分声明、检测报告、采购合同中关于无麸质的条款等,确保这些文件完整、规范,能够在认证审核时证明原料管理的合规性。同时,内部要建立原料验收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,明确检验员的职责和判断标准,确保只有符合要求的原料才能进入生产环节。
        6.采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
        在检测方法方面,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和聚合酶链反应(PCR)。例如,GFCO认可G12抗体和GlutenTox®Pro试剂盒检测食品中麸质含量的可行性。在欧盟,一般不推荐使用G12抗体进行检测,只有R5抗体被《食品法典》引用,并得到欧洲乳糜泻协会的认可。
        总之,食品无麸质认证是保障特殊人群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,它通过全链条的质量管控和科学的检测验证,为无麸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可靠保障。它不仅是对食品中麸质成分的限制,更是对企业生产管理能力的全面考验,推动着食品行业向更精细化、更注重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发展。